当客户已经从自己同行手里购买同类产品的时候:好消息是确认客户对产品有需求,及立即的采购计划。坏消息是客户可能对于现在的供应商很满意,并不要更换供应商,此时杀进去难度很大,而且需要经过客户的反复考验。
有稳定供应商的客户怎么下手开发
大型采购商
大型采购商为确保供应链稳定,常构建多元供应商体系,通常包含:一个采购量占比达 60%-70% 的主要供应商,承担核心供应任务;一个占比 20%-30% 的次要供应商,起到补充与制衡作用;还有一个约占 10% 的第二替补供应商,作为应急保障。一旦主要供应商出现问题,采购商会即刻培育次要及第二替补供应商,预防供应短缺。
业务员若想与这类采购商合作,需先评估自身公司实力,判断是否契合。若有实力,可将成为客户 10% 份额的第二替补供应商设为首要目标。在这之前,要经受客户对质量、服务等多方面的反复考察。因此,业务员务必耐心对待每次打样与小订单,这都是客户的重要考验。
成为第二替补供应商并非易事,需做好以下准备:
精准了解客户:建立联系之初,深入剖析客户产品特点、市场定位,掌握市场对产品的偏好与要求。
分析竞品(现有供应商)不足:全面调查客户现有供应商的短板,这是切入合作的关键。
探寻合作突破点
新品开发:持续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并推荐给客户,若被选中,便能建立合作。解决痛点:通过客户网站收集用户对现有产品的反馈与投诉,针对现有供应商未解决的问题提供方案,提升客户满意度。成本优化:针对客户畅销产品款式,研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的方法,以价格优势吸引客户。
中小型采购商
与大型采购商相比,中小型采购商的数量相对较少。在采购决策主体方面,存在两种常见情况:一种是采购者即为企业所有者(owner)本人;另一种是企业设有专门的采购经理。
并且,众多中小型采购商有着明确的细分市场定位,有的瞄准高端市场,有的则侧重于低端市场。这使得他们对供应商资质与产品的关注点大相径庭。
例如,定位高端的中小型采购商,极为看重产品质量以及产品的差异化特性,因为其目标客户群体对品质和独特性有着较高要求;而定位低端的中小型采购商,价格则是他们关注的首要因素,并且在产品款式上通常倾向于最大众化的设计,以迎合大众消费市场,降低成本和风险。
从采购心理角度来看,若采购决策者是老板本人或者家族成员,他们往往更关注采购的实惠程度,更倾向于直接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,例如价格优惠、赠品等。与之不同的是,职业采购经理在采购过程中,不仅要考虑采购成本,同时会高度关注责任的承担以及自身职务的升迁。
他们通常不太愿意为了降低少量成本而承担较大风险,所以在与这类采购经理沟通合作时,供应商应尽量提供丰富详细的说明材料,如产品的详细介绍、成本构成分析、质量检测报告等,方便采购经理能够有理有据地说服其老板。此外,若供应商拥有如 ISO9000 等产品认证,会让职业采购经理觉得选择该供应商所承担的风险大幅降低,从而增加合作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