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多位官员与业内消息人士透露,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针对药品进口的国家安全调查结果,可能比预期推迟数周公布,这一进程较最初承诺明显延后。该调查于今年4月启动,若最终认定美国对外国药品的依赖构成“国家安全威胁”,将触发新一轮关税措施,涵盖成品处方药、活性药物成分(API)及其他原材料。
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·卢特尼克(Howard Lutnick)在宣布调查时曾预计结果会在5月至6月间出炉。但随着调查推进,特朗普在多次公开讲话中明确,这一药品关税计划将采取分阶段实施的策略,先从较低税率起步,最终最高可能升至250%。此举旨在给制药商留出时间增加美国本土产能,并配合他改变“全球贸易扭曲现象”的更广泛战略。
全球制药企业对此高度关注。一旦实施,这将是继金属和汽车之后,特朗普政府宣布的又一重大行业关税政策。一些经济学家警告,药品关税可能推高美国消费者医疗成本,并与特朗普降低药价的政策目标相冲突。
路透社援引一位欧洲政府官员、一位熟悉白宫流程的消息人士,以及两位欧洲制药业高管称,公告推迟主要与白宫当前优先事项调整有关。特朗普政府的注意力正集中于即将在阿拉斯加举行的美俄峰会,因此本周不会发布任何与药品关税相关的声明。
多方消息显示,白宫计划先公布针对半导体行业的国家安全调查结果,再发布制药业的调查结论。这意味着,药品关税的最终决定很可能要数周后才会公布。
对于有关延迟的媒体报道,白宫发言人回应称,除非获得官方确认,否则外界的推测“不具确定性”。发言人拒绝透露制药业调查或半导体调查的具体时间表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已与英国、日本、韩国和欧盟达成双边协议,为这些国家的药品出口提供比全球平均水平更优惠的关税条件。若新关税落地,这些国家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冲击。
此次调查依据1962年《贸易扩展法》第232条进行,该条款赋予总统在某类进口商品“威胁或损害国家安全”时调整进口的权力,包括征收关税。
从历史来看,医疗产品在贸易冲突中通常被豁免,以避免影响患者用药安全。然而此次调查表明,特朗普政府有意将医药行业纳入更广泛的贸易施压框架中。
制药行业人士担忧,高额关税可能削弱美国药品供应链的稳定性,并增加生产和分销成本。尤其是在原材料依赖进口的背景下,成本上升将不可避免地传导至零售端,最终由患者和医保系统承担。
对于特朗普而言,药品关税不仅是贸易政策的一部分,也是其“制造业回流”议程的重要环节。通过高关税促使制药商将生产迁回美国,他希望创造就业机会、强化供应链自主性,并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谈判中获取更多筹码。
然而,这一策略也伴随不小风险。若关税导致药价上升,可能引发公众和医疗行业的反弹,削弱其在国内政策上的支持度。此外,与盟友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影响美国在其他外交议题上的合作空间。
目前,外界普遍预计药品关税不会在8月底前宣布,具体时机将取决于阿拉斯加峰会结果及半导体调查的进展。一旦报告发布,美国制药供应链、跨国药企以及全球医药贸易格局都可能面临新一轮调整。
在全球医药产业链高度一体化的今天,美国若大幅提高药品进口关税,将不仅影响国内药品价格,还可能波及国际市场的供应与定价体系。无论最终结果如何,这场关税博弈已让全球制药业进入高度警戒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