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在老挝布局专利的企业注意了:如果你的专利因未在社交平台公开过的技术方案被挑战有效性,或者因注册后 5 年内未投入商业使用而遭第三方申请撤销,该如何应对?2023 年修订的老挝《知识产权法》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专利稳定性的关键变化,从电子证据认定到恶意注册打击,每一项都可能关乎你的专利命运。本文将系统拆解老挝专利无效制度的核心规则与实操要点,为企业提供从风险防范到应对策略的完整指南。
一、制度根基:2023 年新法构建的专利无效框架
老挝专利无效制度的法律基础源自 2023 年 11 月 20 日修订、2024 年 3 月 1 日生效的第 50/NA 号《知识产权法》。作为自 2007 年首部《知识产权法》颁布以来的第四次修订,新法在专利无效领域呈现出三大显著变化:
1、主管机构的职权扩张尤为值得关注。根据新法规定,专利无效请求主要向老挝工业与贸易部(MOIC)下属的知识产权局(DIP)提出。与 2017 年旧法相比,MOIC now 获得了一项重要权力 —— 可主动核销被认定为 "不正确的" 或恶意注册的专利,无需等待第三方申请。这一变化直指专利抢注问题,使老挝知识产权局成为打击恶意注册的 "主动执法者",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在专利申请时更加注重合规性。
2、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在新法中得到明确。修订后的法律规定,专利和小型专利必须是在申请前一年内未在老挝以 "网络媒体、实际使用或任何其他形式" 传播的发明。这意味着通过老挝可访问的域名在互联网上公开的技术内容,将直接破坏专利的新颖性。实务中,企业需特别注意在社交媒体、行业网站上的技术披露行为,这些都可能成为日后专利被无效的 "定时炸弹"。
3、无效事由的体系化梳理使制度更加清晰。根据《2023 年知识产权法》及配套规定,专利无效的法定理由包括:
①未满足新颖性、创造性等保护要件
②专利期限届满或未按规定缴纳年费
③注册后 5 年内未进行商业利用
④申请文件存在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事实
⑤属于恶意注册或不正确的注册
其中,"商业利用要求" 是老挝制度的特色规定。与多数国家不同,老挝专利法要求权利人在注册后积极实施其专利,否则第三方可在 5 年期限内以此为由申请无效。这里的 "商业利用" 不仅指实际生产销售,还包括授权他人使用等形式,企业需留存相关证据以备核查。
二、无效攻防战:从申请到救济的全流程解析
老挝专利无效程序呈现出 "行政主导、司法终局" 的特点,整个流程从申请到最终裁决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,每个阶段都暗藏需要警惕的时间节点和程序要求。
阶段一:申请启动阶段的核心是把握 "5 年窗口期"。
根据法律规定,第三方必须在专利注册公告发布后 5 年内向 DIP 提出无效请求,逾期将丧失申请资格。请求需采用 DIP 规定的标准格式,并缴纳相应费用。值得注意的是,申请人范围极为宽泛 —— 任何第三方均可提出,无需证明其与该专利存在利害关系,这无疑增加了专利被挑战的可能性。
阶段二:答辩应对阶段的 60 天时限至关重要。
DIP 在收到无效请求后会立即通知专利权人,权利人需在收到通知后 60 天内提交书面答复和相关证据。最需警惕的是 "沉默即同意" 规则:如果权利人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回应,将被视为默认同意无效请求,DIP 可直接作出撤销决定。这一规定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专利事务的快速响应机制,避免因程序疏忽导致专利丧失。
阶段三:行政裁决阶段由 DIP 进行实质性审查。
审查将围绕无效理由是否成立展开,重点关注:专利技术是否在申请前已通过电子媒体等形式公开;权利要求是否清楚界定保护范围;是否存在未披露遗传资源来源等情形(针对特定领域专利)。对于涉及新颖性的抗辩,企业需准备好优先权证明、现有技术检索报告等关键证据。DIP 作出的无效决定将在官方公报上公示,并录入专利数据库。
阶段四:司法救济阶段提供最终的权利保障。
对 DIP 的无效决定不服的,当事人可在收到决定后向老挝人民法院提起诉讼,由法院作出终局裁决。实务中,法院诉讼往往涉及更复杂的证据开示和庭审辩论,建议企业在此阶段聘请熟悉老挝知识产权诉讼的本地律师,尤其要注意老挝法院对电子证据的采信标准与国内可能存在的差异。
三、东盟特色与中企应对:风险防范与策略建议
老挝作为东盟成员国,其专利无效制度既体现区域共性,又保持自身特色。中国企业在老挝进行专利布局时,需特别注意以下差异化要点和应对策略:
与东盟邻国的制度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无效请求的时限更短,越南、泰国等国对专利无效的申请通常没有 5 年限制;二是商业利用要求更严格,多数东盟国家仅将未实施作为强制许可事由,而非无效理由;三是行政机关的主动审查权更大,老挝 MOIC 可依职权发起无效程序,这在东盟国家中较为少见。这些差异要求企业在制定区域专利策略时,对老挝采取更积极的维护措施。
中老专利合作机制为企业提供了特殊便利。根据中老两国达成的专利审查合作协议,拥有有效中国发明专利的申请人可在老挝申请加快审查,老挝知识产权局将基于中国的审查结果进行授权。这一机制虽不直接适用于无效程序,但通过中国专利的稳定性审查,可间接提高老挝专利在无效程序中的抗辩能力。建议企业在老挝申请专利时,充分利用这一渠道提高专利质量。
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应贯穿专利全生命周期:
申请阶段:严格审查技术披露历史,清理申请前一年内的网络公开信息;对于涉及传统知识的技术,务必完整披露来源信息。
维护阶段:建立专利年费缴纳提醒机制,避免因漏缴费用导致无效;注册后 5 年内制定明确的商业利用计划,留存销售合同、授权协议等使用证据。
监控阶段:定期检索老挝专利公告,跟踪竞争对手的专利动态;对疑似侵权的专利,可在 5 年窗口期内评估无效可能性。
应对阶段:收到无效请求后,立即组建由技术人员和法律专家组成的应对团队,在 60 天内完成证据收集和答辩准备。
典型场景的应对指引:当面临以 "未商业利用" 为由的无效请求时,企业需提供销售发票、进出口单据、许可协议等证据,证明专利已实际投入使用;针对 "电子公开破坏新颖性" 的指控,可从公开主体、公开范围、是否构成现有技术等角度进行抗辩,必要时可申请公证机关对相关网页进行存证。
结语:动态合规方能保障专利价值
老挝 2023 年《知识产权法》构建的专利无效制度,既反映了其与国际接轨的努力,也保留了适应本国发展的特色规定。对于在老挝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而言,专利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程度,更依赖于对当地法律规则的精准把握。建议企业建立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,重点关注 5 年商业利用时限和电子证据风险,充分利用中老合作机制和本地化法律服务,让专利真正成为开拓老挝市场的 "护身符"。
若需了解更多老挝专利无效的实务细节,可咨询熟悉东盟知识产权事务的专业机构,获取定制化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方案。